近日,經過近半年的攻堅克難,廣東潮州供電局500千伏韓汕線甲乙線遷改工作并通過驗收。
遷改工程自去年9月開工,于今年3月3日順利完成。工程主要對500千伏韓汕線#116-#119段進行改造,包括拆除舊塔2基,新建雙回耐張鋼管組合塔3基,新建線路長度約1.3千米,重新放緊線長度約2.3千米,工程總投資約3千萬元。
本次遷改工程附近存在運行中的電氣化鐵路、高速公路、游樂園、村道機耕道遍布等制約因素,同時存在停電窗口短、施工工期緊、春節后施工資源調集難度大等困難。潮州供電局積極與有關部門協商遷改方案,緊盯關鍵節點和風險點,提前做好充足準備,倒排細化工期,確保各個環節有效銜接,順利完成遷改工作。

一、功能特點(SZTQS-3000電力建設新產品“低壓臺區識別儀”可靠耐用的品質)
大功率FSK電力載波通訊方式,理論通訊距離滿足任意的臺區供電范圍。
特殊的脈沖電流發射及檢測方式,保證不會因共高壓的臨近臺區會發生串信號的錯誤。
快速、方便的臺區識別功能,分機發起,測試時間不超過6秒鐘,結果準確率100%;結果顯示內容描述簡單、清晰、明確,顯示內容包括被測用戶所在的變壓器臺區編號及被測電表所在的相別(A相、B相、C相)情況,顯示結果直觀。
分支識別功能,準確判別被測用戶所在臺區供電線路的分支,單臺主機可以同時檢測3個分支,多臺主機同時工作可擴展至18個分支。
具備臺變互測功能,多臺主機同時工作,可準確判定各被測試變臺的獨立性,有無電氣連接關系。
具備零火線判別功能,可以顯示零火線接線是否正確,有無反接。
具備相序判別功能,可判別ABC各相的相序是“正相序”還是“逆相序”。
電流檢測采用柔性鉗(可選配50A鉗表、100A鉗表、250A鉗表和500A鉗表)。
多種工作模式任意選擇,組合方便,設置靈活;具有獨立的電力載波、獨立的電流脈沖發送和電力載波與電流脈沖綜合方式等多種通訊方式。
多機工作模式,儀器不分主、分機,每臺設備都可以設置為主機或分機;支持一主多分、多主一分、多主多分三種模式,方便用戶使用,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精準測量三相電壓、電流、有功功率、相角、功率因數、頻率、總功率等多種電參量,可做為電參量測試儀使用。
儀器能顯示出電壓缺相的情況,自動在液晶屏給出提示。
低壓電網電能質量分析。儀器可對三相電壓2-51次諧波、三相電流2-51次諧波進行精密測量,同時還可以測量各相電壓、電流的總諧波失真度。
矢量圖顯示功能。儀器可將三相電壓、三相電流的矢量關系圖顯示出來,方便檢查低壓用戶計量裝置的錯接線情況。
簡單的示波器功能。儀器可以將三相電壓、三相電流的實際波形圖顯示出來,使用者可對被測用戶的波形情況一目了然。
儀器具備自檢功能,對因過壓、沖擊等原因導致部器件損壞情況出現時,儀器要對故障部分進行診斷并正確提示。
儀器具備零火線自動識別功能,分機在進行臺區或分支測試時,會自動識別零火線是否接對,并在屏幕上加以提示
采用大屏幕真彩色全透液晶屏,陽光下依然清晰。中文及圖形化顯示,界面友好,顯示直觀,操作簡單。
導電硅膠按鍵操作模式,設計合理、操作簡便,其壽命長、靈敏度高,避免了觸摸屏方式在使用一段時間后容易發生故障導致無法操作,或操作靈敏度差而影響用戶的正常使用。
儀器可將臺區歸屬測試結果以記錄的形式保存下來,包括:測試日期、測試時間、臺變編號、電表編號、所屬相別。
測試記錄可以通過U盤等移動存儲設備拷貝到后臺管理計算機,進行集中管理,能對數據記錄進行分類統計,便于營銷部門真實掌握各戶的臺區歸屬、相別歸屬、分支歸屬等信息;正確統計負荷分配情況、線損率等信息。
為了保障操作的可靠性,儀器具備多重保護。電源回路具備獨立且可快速更換的保護元件。設備應用中當接線時誤接入線電壓后,儀器確保無損壞并對誤接線情況進行提示,并且儀器不能執行測試操作。
二、技術指標(SZTQS-3000電力建設新產品“低壓臺區識別儀”可靠耐用的品質)
1、臺區測試部分
通訊方式:特種負荷信號傳輸,距離:≥5km
電流測試距離:≥5km
識別周期:≤6秒
測試成功率:100%
分支識別數量:單主機3路(多主機方式可擴展18路)
鉗型電流互感器:750A/1500A柔性電流鉗50mm卡鉗(50A/100A/250A/500A)(選配)
2、電參量測量部分
電壓:±0.2% 電流:±0.5%
功率:±0.5% 頻率:±0.02Hz
相位:±0.2°
3、電能質量部分
電壓諧波測量次數:2-51
電流諧波測量次數:2-51
諧波電壓含有率測量偏差:≤0.1%
諧波電流含有率測量偏差:≤0.2%
4、工作環境
工作環境溫度:-30℃~60℃
工作環境濕度:≤95%RH
工作電壓:AC220V±10%
5、絕緣
⑴、電壓、電流輸入端對機殼的絕緣電阻≥100M?。
⑵、工作電源輸入端對外殼之間承受工頻1.5KV(有效值),歷時1分鐘實驗。
6、重量
重量:1Kg
7、單機體積
體積:25cm×16cm×6cm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DeepSeek、OpenAI、Anthropic、Meta等業界巨頭帶領的大模型軍備競爭無疑是當前的熱點。當前主流大模型核心能力聚焦于自然語言處理,多名國內外知名人工智能專家提出,人工智能需要具備更全方位的智能,而不僅僅是語言處理能力,大型世界模型就是一個潛在的發展方向。世界模型能夠模擬世界多種模態信息,對事物和地點進行推理,并在時間和空間中進行互動,更接近于人類的真實智能。不少學者認為,實現真正的AGI需要AI具備真正的常識性綜合性理解能力,這些能力只能通過對世界的內在表征來獲得,這也正是世界模型研究的重點。
筆者認為,世界模型(World Model)與科學智算(AI for Science)的融合或將成為下一步學術界和工業界的發展熱點。廣義上的世界模型可以認為是數字孿生和多模態大模型的融合進階版本,通過模擬現實世界的全方位信息與復雜動態,為人工智能系統提供了更強大的推理和預測能力;而科學智算則利用已發現的科學規律,將人工智能技術與科學研究深度融合,推動傳統科學計算的變革。兩者的結合不僅能實現優勢互補,還有望在多個領域催生新的應用場景。本文重點探討世界模型與科學計算的融合前景,并簡要分析如何利用相關技術賦能新型電力系統。
揚州蘇中電力轉載其他網站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